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”这句禅语源自禅宗史书《五灯会元》卷17《惟信》,是唐代禅宗青原行思大师的语录,它描述了参禅过程中的三重境界,也反映了人对事物认知的三个阶段,以下是详细解释:
1、看山是山:这是参禅之初的境界,也是俗人的境界,在这一阶段,人们相信“眼见为实”,看到什么就是什么,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,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,固执地认为所见到的就是最真实的,这种态度在佛教眼中被视为“愚人”,因为它未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。
2、看山不是山:这是修行者的境界,随着阅历的增加、观察的仔细和领悟的增多,人们开始发现原来简单的事物并不简单,包含着很多内在的东西,对这个事物的理解会变得丰富、深刻、多元,不再是肤浅而简单的印象,这一阶段,人们意识到世间万物皆是虚妄,看到的山水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相而已,看山不是山”,而是幻象。
3、看山还是山: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,也就是“悟”了,虽然晓得一切相是空的、假的,但是真空不离妙有,真相不离假相,相不离性,性不离相,青山依然旧青山”,这一阶段表明,尽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,但仍然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它们,不再被表象所迷惑,这种境界既包含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,又体现了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接纳。
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”这句禅语通过描述参禅过程中的三重境界,揭示了人对事物认知的三个阶段,从最初的肤浅认识,到后来的深刻领悟,再到最终的明心见性,这一过程不仅是修行者的心灵历程,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