酬酢,拼音为chóu zuò,是一个汉语词汇,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:
1、宾主互相敬酒:在古代的筵席中,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“酬”,而客人回敬主人则称为“酢”,这种礼节性的互相敬酒行为,后来泛指交际应酬。
2、应对;应付:《易·系辞上》中提到:“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祐神矣。”韩康伯注:“可以应对万物之求,助成神化之功也,酬酢,犹应对也。”这里的“酬酢”指的是应对、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。
3、斟酌;考虑:在一些文献中,“酬酢”也被用来表示斟酌或考虑的意思,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四中提到:“盖公于束缣内选择边幅,舒卷揲之,第其厚薄,酬酢可否。”这里的“酬酢”即指斟酌、考虑。
4、诗文唱和:在文学领域,“酬酢”还可以指诗文之间的唱和,唐韩愈李正封《晚秋郾城夜会联句》:“道旧生感激,当歌发酬酢。”以及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崔国辅》:“有酬酢之歌诗,并集传焉。”都体现了这一用法。
“酬酢”一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,既可以指宾主间的互相敬酒,也可以引申为应对、应付、斟酌、考虑以及诗文唱和等,在具体使用时,需要根据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酬酢”和“酬对”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(如都有应对、应付的含义),但它们在具体使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。“酬酢”更侧重于宾主间的互相敬酒和交际应酬,而“酬对”则更多地用于形容应对、回答等方面。
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需要,建议查阅相关词典或咨询语言学专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