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问于答的含义与应用
“寓问于答”是诗词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,通过省略问句而直接呈现答句,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推导出问句的内容,这种手法不仅精炼了诗句,还增加了作品的韵味和深度,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一手法的定义、特点及应用实例:
定义
“寓问于答”指的是在诗歌或文章中,作者不直接写出问句,而是通过答句来暗示或引导读者推导出问句的内容,这种方式常见于格律诗词,因为字数和句式的限制,使得省略问句成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。
特点
1、简洁精炼:通过省略问句,诗句更加简洁明了,避免了冗长的对话形式,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。
2、增强互动性: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自行推导问句,增加了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。
3、富有韵味:省略问句使得诗句更具含蓄之美,读者在体会诗意的同时,也能享受到推导过程的乐趣。
应用实例
1、李白《横江词》(其五)
原文:横江馆前津吏迎,向余东指海云生,郎今欲渡缘何事?如此风波不可行!
分析:首句省略了津吏的问话“哪位掌管渡口?”,第二句省略了津吏的解释“现在过江不行”,第三句省略了李白的答话“我有要事”,最后一句省略了津吏的反问“为什么海云生就不能过江呢?”,全诗仅一句问句,其余均为答句,妙趣横生。
2、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
原文: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;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分析:诗人省略了问话内容,通过童子的回答,可以推导出诗人问了三个问题:你师父干什么去了?上哪儿采药?究竟在哪块地方?如果将对话全部写入诗中,则显得叠床架屋,词肥义瘠。
3、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原文: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,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,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分析:词人在清晨起床时,向正在卷帘的侍女发问,粗心的侍女漫不经心地回答:“院里的海棠花还照旧开着。”问话内容被省略,但从答话中可以想见。
4、杜甫《石壕吏》
原文:老妇人致词为13句,从儿子说到孙子,从媳妇谈到自己,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
分析:杜甫在这首诗中省略了石壕吏的问话内容,通过老妇人的回答,读者可以推导出吏的问话内容,这种方式使得诗句更加简洁,同时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“寓问于答”是一种通过省略问句而直接呈现答句的表达方式,常见于格律诗词,这种手法不仅使诗句更加简洁精炼,还增加了作品的互动性和韵味,通过李白、贾岛、李清照和杜甫的作品实例,可以看出“寓问于答”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