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,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,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,以下是对折腰体的详细介绍:
1、定义与起源
定义:折腰体是指格律诗中第二联与第三联之间失粘,即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,却故意作失粘处理。
起源: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《中兴间气集》,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《清江曲内一绝》,题下注明“折腰体”。
2、格律要求
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,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,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。
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,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,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。
绝句的腰在第三句,律诗的腰在第三句、第五句、第七句,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,与第二句比较失粘;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,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。
3、实例分析
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王维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,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此诗为七言绝句中的折腰体。
《滁州西涧》韦应物: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,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此诗亦为折腰体。
《游仙游山》白居易:“暗将心地出人间,五六年来人怪闲,自嫌恋着未全尽,犹爱云泉多在山。”此诗为七言绝句中的折腰体。
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,通过中间腰部的失粘形成独特的韵律效果,同时保持诗意的连贯性,这种诗体形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,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格律的创新和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