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动阀

Good Luck To You!

水龙吟什么意思

水龙吟是词牌名,又名“水龙吟令”、“水龙吟慢”、“鼓笛慢”、“小楼连苑”等,以苏轼《水龙吟·露寒烟冷蒹葭老》为正体,此词牌双调,一百零二字,前段十一句四仄韵,后段十一句五仄韵,代表作品有苏轼的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等。

一、词牌沿革

据说,“水龙吟”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,据《北齐书》卷二十九“郑述祖传”:“述祖能鼓琴,自造《龙吟十弄》,云尝梦人弹琴,寤而写得,当时以为绝妙。”汉马融《长笛赋》云:“近世羌笛从羌起,羌人伐竹未及已,龙吟水中不见己,截竹吹之声相似。”故人们也以龙吟喻笛声,如南朝梁刘孝先《咏竹诗》:“谁能制长笛,当为吐龙吟。”南北朝诗人庾信《对酒诗》:“惟有龙吟笛,桓伊能独吹。”入唐后,唐代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,所奏乐曲有《龙吟声》,据《新唐书》卷二十三下“仪卫下”载:“大驾卤簿鼓吹,分前后二部,凡鼓吹五部:一鼓吹,二羽葆,三铙吹,四大横吹,五小横吹,总七十五曲……鼓吹部有扛鼓、大鼓、金钲小鼓、长鸣、中呜,扛鼓十曲,……长鸣一曲三声:一《龙吟声》,二《彪吼声》,三《河声》。”《龙吟声》是出行中吹打的一种仪仗乐,而在宫内娱乐时,也有类似的笛曲,李白《宫中行乐词八首》第三:“笛奏龙吟水,箫鸣凤下空。”杜甫《刘九法曹、郑瑕丘石门宴集》诗:“晚来横吹好,泓下亦龙吟。”除了宫廷音乐外,唐代民间也流传着一种击打乐《龙吟歌》,中唐时,诗人李贺作《假龙吟歌》,歌为杂言,前半四言,后半七言,全用仄声押韵,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,语言亦奇崛险怪,用各种奇特比喻写龙吟声,假者,假借也,借龙吟歌作杂言歌词,唐代乐曲名虽有“龙吟”而无“水”字,但在唐人的理念中,龙与水密不可分,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,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有“熊咆龙吟殷岩泉,栗深林兮惊层巅”,晚唐张祜《题李渎山居玉潭》,用“一听夜龙吟”比喻潭水声,中国古代的《易经》云: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”故人们以为龙吟云起,虎啸风生,每当干旱之时,君王便下诏祈雨,唐玄宗时曾诏令修建龙坛和龙堂以供祭祀求雨,由唐代这种风俗文化出发,龙与水是不可分离的,所以很容易由《龙吟声》或《龙吟歌》演变出《水龙吟》的曲名曲调,对于词名的来源,毛先舒《填词名解》卷三认为李白诗“笛奏龙吟水”是其调名来源,而陈元龙《片玉集注》卷十谓本于李贺诗“雌龙怨吟寒水光”,对于最早使用该曲调填词之人,一说唐末五代时的道士吕岩;《见历代诗余》卷七十四认为是柳永;一说为苏轼。

二、格律说明

正体:双调一百零二字,前段十一句四仄韵,后段十一句五仄韵,以苏轼《水龙吟·露寒烟冷蒹葭老》为代表,此调句读最为参差,今分立二谱,起句七字、第二句六字者,以苏轼词为正格,起句六字、第二句七字者,以秦观词为正格,其馀添字、减字,句读、押韵不同者,各以类列,此调源流之正变,尽于此矣,此调前后段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,前后段第九句五字,第十句四字,前结六字折腰,后结四字,宋人精于审音,添字减字、摊破句法,悉中律吕,其谱不传,填者但以苏词、秦词为式可也,此调前后段第九句以下,如谱内苏词,则前段五字一句、四字一句、六字一句,后段五字一句、四字两句,秦词则前段九字一句、六字一句,后段九字一句、四字一句,均为合格,此词可平可仄参下类列八词,惟赵长卿“酒潮匀颊”词前段结句“声”字平声,秦观“乱花丛里”词后段第二句“玉”字仄声,宋词如此填者堪少,故不注可平可仄。

三、代表作品

苏轼的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,这首词通过描绘杨花的飘零和人生无常,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慨,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,将杨花比作离人的眼泪、思妇的头发等,形象地展现了杨花轻盈飘逸的特点,词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,使得整首词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,辛弃疾的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,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、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,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引用,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,作者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,使得整首词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。

《水龙吟》作为词牌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还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风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进行创作和演绎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3
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