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闺怨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,以下是对“闺怨”的详细解释:
1、作品原文
《闺怨》:王昌龄
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2、词语注释
闺怨:少妇的幽怨,闺,女子卧室,借指女子,一般指少女或少妇,古人"闺怨"之作,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,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,以此题材写的诗称“闺怨诗”。
凝妆:盛妆。
陌头:路边。
觅封侯:为求得封侯而从军,觅,寻求。
悔教:后悔让。
3、创作背景
《闺怨》创作于唐代前期,当时国力强盛,从军远征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“觅封侯”的重要途径,诗中的“闺中少妇”和她的丈夫也充满了幻想。
4、整体赏析
这首诗通过描写闺中少妇心理微妙的变化,深刻地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,全诗先扬后抑,耐人寻味,起句说“闺中少妇不曾愁”,似乎违反题面,实则是为了表现她从“未曾愁”到“悔”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5、名家点评
李瑛《诗法易简录》:先反衬,后托出“悔”字,可想。
宋顾乐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》:失宠者恒娇,不宠无骄,情之可想。
6、作者简介
王昌龄(698—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,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,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,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,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,被谤谪龙标尉,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晓所杀,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。
《闺怨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,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,展现了唐代妇女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