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凉州词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,以豪放、悲壮的风格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边士兵的生活与情感,以下是使用诗词网格式对《凉州词》进行详细解释:
1、【诗题】
凉州词
2、【作者】
唐·王之涣
3、【原文】
《凉州词二首》
其一: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,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其二:单于北望拂云堆,杀马登坛祭几回,汉家天子今神武,不肯和亲归去来。
4、【注释】
①凉州词:又名《出塞》,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《凉州》配的唱词,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卷七十九《近代曲词》载有《凉州歌》,并引《乐苑》云:“《凉州》,宫调曲,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。”凉州,属唐陇右道,治所在姑臧县(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)。
②远上:远远向西望去,黄河远上:远望黄河的源头。“河”一作“沙”,“远”一作“直”。
③孤城: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,仞:古代的长度单位,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(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)。
④羌笛: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、青、川一带,羌笛是羌族乐器,属横吹式管乐,何须:何必,杨柳:《折杨柳》曲,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”北朝乐府《鼓角横吹曲》有《折杨柳枝》,歌词曰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,下马吹横笛,愁杀行客儿。”
⑤度:吹到过,玉门关:汉武帝置,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,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,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,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。
⑥单于: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,此指突厥首领,拂云堆:祠庙名,在今内蒙古五原。
⑦来:语助词,无义。
5、【译文】
其一:纵目望去,黄河渐行渐远,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,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,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,显得孤峭冷寂,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
其二: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,北望自己的领土,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,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,然后兴兵犯唐,颇有几分踌躇满志,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,不肯与突厥和亲,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。
6、【赏析】
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,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、荒凉的景色,悲壮苍凉,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,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,这种哀怨不消沉,而是壮烈广阔。
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,诗歌以汉代唐,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,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,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。
7、【背景介绍】
王之涣这首《凉州词》创作于盛唐时期,正是开元盛世,当时的中国国力强盛,疆域辽阔,大唐王朝在边界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,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,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。
8、【作者简介】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,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,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,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
《凉州词》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戍边士兵生活的诗篇,它以豪放、悲壮的风格展现了大唐王朝的辽阔疆域和强大国力,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和思乡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