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晓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,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与感受,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:
1、作品原文
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2、词句注释
⑴春眠:指春季酣睡,晓:早晨,天明。
⑵不觉晓:不知不觉天就亮了。
⑶啼鸟:鸟的啼叫声。
⑷夜来:昨夜。
⑸知多少:不知有多少,知:不知,表示推想。
3、白话译文
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,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。
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,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。
4、创作背景
《春晓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,意境十分优美,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,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,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,而是通过“春晓”(春天早晨)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,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,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。
5、作品鉴赏
整体赏析:《春晓》这首小诗,初读似觉平淡无奇,反复读之,便觉诗中别有天地,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,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,而在于它的韵味,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,然而悠远深厚,独臻妙境,千百年来,人们传诵它,探讨它,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,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。
名家点评:宋·刘辰翁《须溪集》:“风流闲美,正不在多。”明·李攀龙《唐诗训解》:“一意两景,风神流动。”明·钟惺、谭元春《唐诗归》:“钟云:通是春,通不是春;谭云:‘夜来’二句胜‘晓眠’二句。”明·陆时雍《唐诗镜》:“末句更绕含蓄。”清·王尧衢《唐诗合解》:“通篇只是一句‘春眠不觉晓’耳,前二句是睡醒时情形,后二句是睡醒后思想。”清·黄叔灿《唐诗笺注》:“诗到自然,始终无迹可寻,不拘奇偶,而自得之。”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“小诗如《归园田居》等篇,较古诗不妨稍异者,以此类写胸境最宜尔也。”近代·刘永济《唐人绝句精华》:“此二十字,似出不经意,而自然馨逸,初发语弥觉其简,再涵咏则意义层出。”
6、作者简介
孟浩然(689—740),男,汉族,唐代诗人,本名不详(一说名浩)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,浩然,少好节义,喜济人患难,工于诗,年四十游京师,唐玄宗诏咏其诗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语,玄宗谓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因放还未仕,后隐居鹿门山,著诗二百余首,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“王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