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,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,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:
1、作品原文
第一段: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,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第二段: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,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第三段: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,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,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第四段: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,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2、作品注释
秋高:秋深。
怒号(háo):大声吼叫。
三重(chóng)茅:几层茅草。
挂罥(juàn):挂着,挂住。
**长(cháng):高。
塘坳(ào):低洼积水的地方。
忍能:竟能。
呼不得:喝止不住。
俄顷:不久,一会儿,顷刻之间。
漠漠:阴沉迷蒙的样子。
向:渐近。
布衾(qīn):布质的被子。
恶卧:睡相不好。
丧乱:战乱,指安史之乱。
彻:彻晓,到天亮。
广厦:宽敞的大屋。
庇:遮盖,掩护。
寒士:“士”原指士人,即文化人,这里泛指贫寒的士人。
突兀(wù):高耸的样子。
见(xiàn):通“现”,出现。
亦足:意谓又当如何呢?
3、创作背景
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八月,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,大雨又接踵而至,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难关,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,诗人感慨万千,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4、作品鉴赏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一首歌行体古诗,全诗可分为四节,前两节写实式的叙事,诉述自家之苦,情绪含蓄压抑;后两节写遭受痛苦之后升华的理想,直抒忧民之情,情绪激越轩昂,前三段的层层铺叙,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,充分体现了杜诗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不仅展示了杜甫个人的遭遇和情感,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