鞍,拼音为ān,部首为革,总笔画15画,左右结构,其基本解释为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,如马鞍、鞍鞒、鞍韂(chàn)(马鞍和垫在马鞍下面的东西,亦称“鞍鞯”)。
详细解释如下:
一、字源字形
字源演变:“鞍”字的篆书、隶书、楷书等不同字体形态展示了其演变过程。
异体字:包括鞌、𩣑等。
二、详细释义
基本词义
马鞍:鞍的本义是马鞍,即套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。
相关词汇:如鞍桥(指马鞍,因形状像桥而得名)、鞍辔(骑马的用具,鞍为坐具,辔为控马的缰束)等。
常用词组
鞍马:泛指马和马具,或指人骑的马。
鞍马劳顿/劳倦/劳神:形容长途策马跋涉,劳累疲困的状态。
鞍子:放在牲畜背上以便人乘坐或驮运物品的器具。
三、古籍引用
《说文解字》:鞌,鞁具也。
《汉书·李广传》:令皆下马解鞍。
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汉王下马踞鞍而问。
四、地名及文化背景
地名:春秋时齐地,故址约今之山东省济南市。
文化背景:鞍作为古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交通、军事、文化等多个方面。
“鞍”字不仅指一种具体的骑乘工具——马鞍,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