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“尫”详解
基本信息
拼音:wāng,yóu
部首:尢
总笔画:3+4(外部)
字形结构:上下结构
造字法:会意兼形声
字义解析
1、本义:
骨胳弯曲不正,亦指有这种残疾的人。
2、引申义:
孱弱;瘦弱,如“尪羸”、“尪怯”。
详细解释
尪(wāng):
本义为骨骼弯曲的疾病,也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。《吕氏春秋·季春纪·尽数》中提到:“辛水所多疽与痤人,苦水所多尪与伛人。”
引申为瘦弱、衰弱之意,如宋代苏轼在《上神宗皇帝书》中的描述:“世有尪羸而寿考,亦有盛壮而暴亡。”
尤(yóu):
古同“尤”,表示特异、突出。《说文解字》中提到:“尤,异也,从乙又声。”
作为姓氏使用。
常见词组
尪羸(wāng lí):形容身体瘦弱。
尪怯(wāng qiè):形容胆小怕事。
尪老(wāng lǎo):形容年老体弱。
古籍解释
《广韵》:乌光切,平声十阳韵。
《集韵》:《正韵》同音。
《说文解字》:象偏曲之形,从大,象偏曲之形,乌光切。
相关成语及典故
尪羸尪怯:形容身体瘦弱且胆小怕事。
尪顿(衰病困顿之身):形容因疾病或年老而身体虚弱。
文化背景
在古代文献中,“尪”字多用于描述身体上的缺陷或疾病,如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中提到的“苦水所,多尪与伛人”,以及《荀子·儒效》中的“虽有圣人之知,未能偻指也”,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体特征的关注,也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美和健康的追求。
“尫”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汉字,其含义丰富多样,既有对身体健康的关注,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描绘,通过对“尫”字的学习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