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明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,描写了清明时节春雨中的景象和行人的情感,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,使用诗词网格式:
作品原文
清明
唐·杜牧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注释译文
清明: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,旧俗当天有扫墓、踏青、插柳等活动,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,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,嫔妃做秋千之戏。
纷纷:形容多。
欲断魂:形容伤感极深,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,断魂:神情凄迷,烦闷不乐,这两句是说,清明时候,阴雨连绵,飘飘洒洒下个不停;如此天气,如此节日,路上行人情绪低落,神魂散乱。
借问:请问。
杏花村:杏花深处的村庄,今安徽贵池秀山门外,受此诗影响,后人多用“杏花村”作酒店名。
白话译文
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
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?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。
创作背景
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《千家诗》,杜牧的《樊川文集》(杜牧外甥延翰编,北宋人续编)、清人冯集梧《樊川诗集注》(版本依据为《樊川文集》)及《全唐诗》均未收录,谢枋得为南宋人,然从《草堂诗余》前集卷上所载宋祁《锦缠道》词“问牧童遥指孤村,道杏花深处,那里人家有”数句可知,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,尤以首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一句流传最广,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,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(846),时杜牧为池州刺史,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,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,或说在山西汾阳,或说在湖北黄州,或说在江苏南京(金陵),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,诸说之中,以池州说最为可信,池州贵池西郊,有杏花村,据方志记载,唐会昌间,有黄公名广润者,在此酿酒出售,店内有井,水似甘泉,人称“黄公广润玉泉”,而杜牧会昌年间,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,借本地风光,组织成诗,为水到渠成之事。《江南通志》载:杜牧任池州刺史时,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,诗中杏花村指此。
作品鉴赏
整体赏析: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,诗人杜牧,在行路中间,可巧遇上了雨,清明,虽然是柳绿花红、春光明媚的时节,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,常常赶上“闹天气”,远在梁代,就有人记载过: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,往往有“疾风甚雨”,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,还有个专名叫作“泼火雨”,诗人杜牧遇上的,正是这样一个日子,诗人用“纷纷”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“泼火雨”,真是好极了,怎见得呢?“纷纷”,若是形容下雪,那该是大雪,所谓“纷纷扬扬,降下好一场大雪来”,但是临到雨,情况却正相反,那种叫人感到“纷纷”的,绝不是大雨,而是细雨,这种细雨,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,细雨纷纷,是那种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样的雨,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,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,这“雨纷纷”,正抓住了清明“泼火雨”的精神,传达了那种“做冷欺花,将烟困柳”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,这“纷纷”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;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,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,那就是,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,下面一句: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“行人”,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,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,那么什么是“断魂”呢?“魂”三魂七魄”的灵魂吗?不是的,在诗歌里,“魂”指的多半是精神、情绪方面的事情。“断魂”,是竭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、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,在这首诗里,感情十分复杂,有悲痛、凄冷、惆怅、黯然等等,这些感情都是十分含蓄而不露的,唯其含蓄才能使读者体会得更加深刻,也唯其含蓄才能使读者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