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乌夜啼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以慈乌喻人,借物抒情,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及对孝道的推崇,以下是使用诗词网格式对“慈乌”的详细解释:
慈乌夜啼
作者:白居易(唐代)
创作年代:唐宪宗元和六年(811年)
作品出处:《全唐诗》
文学体裁:五言古诗
作品原文
慈乌失其母,哑哑吐哀音。
昼夜不飞去,经年守故林。
夜夜夜半啼,闻者为沾襟。
声中如告诉,未尽反哺心。
百鸟岂无母,尔独哀怨深。
应是母慈重,使尔悲不任。
昔有吴起者,母殁丧不临。
嗟哉斯徒辈,其心不如禽。
慈乌复慈乌,鸟中之曾参。
注释译文
慈乌:一种较小的乌鸦,相传能反哺其母,故称慈乌。
哑哑:形容乌鸦的叫声。
经年:终年、整年。
故林:旧林,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。
夜夜夜半啼:每晚在半夜里啼叫。
沾襟:眼泪沾湿衣襟。
反哺:慈乌初生时,母亲喂养它,等它长大后,便捕取食物来喂养母亲,这称作反哺。
尔:你。
不任:不能承受悲痛。
吴起:战国时鲁国名将,他曾为了追求功名,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。
殁:死亡。
丧不临:即“不临丧”,不奔丧的意思。
嗟哉:叹词。
斯徒辈:这一类的人。
复:又,这里是加强语气。
曾参:字子舆,春秋时鲁国人,孔子的学生,是当时有名的孝子。
白话译文
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,哀伤地一直哑哑啼哭,白天黑夜都不肯飞离,整年都守着旧日的树林,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,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,它的叫声仿佛在诉说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,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,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?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!从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,母亲去世竟不奔丧;唉,这样的人啊,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!慈乌啊慈乌!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!
作品鉴赏
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慈乌失母后的动人场景:“慈乌失其母,哑哑吐哀音,昼夜不飞去,经年守故林。”接着通过对比吴起的行为,进一步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:“昔有吴起者,母殁丧不临,嗟哉斯徒辈,其心不如禽。”最后以“慈乌复慈乌,鸟中之曾参”作结,将慈乌比作鸟类中的曾参,高度赞扬了其孝行,整首诗借物言志,以鸟喻人,既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之情,又寄托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