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,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,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。
关于折腰体的格律要求,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,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,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,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,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,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。
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《中兴间气集》中,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《清江曲内一绝》,题下注明“折腰体”,宋代诗人惠洪、严羽等也对折腰体有所提及和解释,如惠洪《天厨禁脔》卷上云:“折腰步句法:《宿中山》:'幽人自爱山中宿,更近葛洪丹井西,庭前有个长松树,夜半子规来上啼。’前诗韦应物作,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。”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“有绝句折腰者,有八句折腰者。”魏庆之《诗人玉屑》卷二《诗体》下:“折腰体,谓中失粘而意不断。”
折腰体在古代诗歌中有一定的应用,但并非主流,它作为一种格律诗的变体,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,由于其格律上的不规则性,折腰体并未像正格格律诗那样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。
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特殊变体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价值,虽然它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不如正格格律诗广泛,但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