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
1、基本解释:
灵(拼音:líng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,最早见于春秋金文,其本义指古代楚方言中跳舞降神的巫,后引申为神灵、灵魂等。
2、详细释义:
名词:
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:如“灵连蜷兮既留”中的“灵”即指此。
神灵:古人认为天神曰灵,如《尸子》中的记载。
灵魂:如《诗·大雅·灵台》中的“经始灵台”,指的是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的地方。
敬辞:用以称有关鬼神的事物,对死者的敬称,如“灵床子”、“灵幡”、“灵符”等。
灵柩的简称:如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中的“孤魂翔故域,灵柩寄京师”。
指人的精神状态:如“心灵”、“灵明”等。
通“軨”:窗中竖木。
指天、地、日、月等尊称及物品名:如“灵星”、“灵景”等。
威灵;福气,福分:如“若以大夫之灵,得保首领以没”。
通“苓”:茯苓。
通“舲”:有窗的小船。
通“令”:命令、法令。
形容词:
假借为“良”:善,美好,如“灵辰”、“灵波”等。
灵活;有灵性:如“机灵”、“灵矫”等。
应验;灵验:如“灵丹妙药”、“灵异”等。
3、词性变化:
灵作为名词时,可以指代巫师、神灵、灵魂等多种含义,在形容词形式下,它则表示聪明、敏捷、有效验等特性,还可以用作动词和副词,表达不同的意思。
“灵”这个字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种用法,从最初的跳舞降神的巫,到后来的神灵、灵魂等概念,再到形容人聪明、敏捷的特性,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与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