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笼,原指关鸟兽的笼子,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,出自《归园田居(其一)》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
1、词语解释
樊笼:樊笼(fán lóng),原义为关鸟兽的笼子。
引申义: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。
2、详细释义
出处与典故:樊笼一词最早见于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(其一)》中的诗句: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这里,樊笼被用来比喻官场对人的束缚,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束缚、回归自然的愿望。
文学应用:后世文学作品中,樊笼常被用来比喻束缚人的社会礼教、道德规范或法律制度等障碍或束缚物,李群玉《请告出春明门》中的“本不将心挂名利,亦无情意在樊笼”,表达了作者无心于仕宦的情感。
近义词:牢笼。
3、例句
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——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“一来当复去,犹此厌樊笼。”——唐·韦应物《忆沣上幽居》
“我本为厌红尘跳出樊笼,只待要拨开云雾登丘陇,身世外无擒纵。”——元·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二折
“樊笼”是一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词汇,它不仅指代了实际的鸟笼,更在文学中被赋予了束缚、限制的寓意,用以表达人们对于自由、解脱的向往和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