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忆江南》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,分别描绘了江南的春色、杭州的秋景和苏州的风情,以下是对这三首词的详细解释:
1、第一首:泛忆江南,兼包苏、杭,写春景,全词五句,一开口即赞颂“江南好!”正因为“好”,才不能不“忆”。“风景旧曾谙”一句,说明那江南风景之“好”,不是听人说的,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、体验过的,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,既落实了“好”字,又点明了“忆”字,接下去,即用两句词写他“旧曾谙”的江南风景: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”“日出”、“春来”,互文见义,春来百花盛开,已极红艳;红日普照,更红得耀眼,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,春江水绿,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,更显得绿波粼粼,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,作者把“花”和“日”联系起来,为的是同色烘染;又把“花”和“江”联系起来,为的是异色相映衬,江花红,江水绿,二者互为背景,于是红者更红,“红胜火”;绿者更绿,“绿如蓝”。
2、第二首:词以“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”领起,前三字“江南忆”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“忆江南”勾连,形成词意的连续性,后五字“最忆是杭州”又突出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,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,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,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,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,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,他写杭州之秋,一写山寺赏月赏桂,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,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。“山寺月中寻桂子”,山寺有许多传说,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:传说寺中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,作者曾在寺中赏月,中秋节桂花飘香,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,山、寺、月影下,寻桂子,写出了幽美的环境,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,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并不陌生,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刺史,所以他居杭州两年中自河南尹迁任苏州刺史时,“别州民郭外,涕泣走前携,岛户送藤箧,田父献贺鞋。”刘禹锡赠给他的诗有“其奈钱塘恋未毕”之句,可见刺郡三年,他也未能忘情于钱塘,故别郡五年后仍“一半勾留是此湖”,这种深情,不仅在《重题别东楼》一诗中可以看到:“东楼高处望天涯,南陌行人不到家,愁恐钱塘湖上雁,双双飞过亦无家。”而且也还是把他的美好的愿憬落脚到杭州上。
3、第三首:词以“江南忆,其次忆吴宫”领起,接下写“吴酒一杯春竹叶,吴娃双舞醉芙蓉。”一面品尝美酒,一面欣赏美女之翩翩双舞,这时的老诗人不禁为之感叹系之,君须早归去,且与使君同,这里的“与使君同”与第一首的“不忆长安”遥相呼应,这两首词,从今时忆往日,再从往日至今时,经过层层渲染,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怀念和眷恋之情。
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,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、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,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,艺术概括力强,意境奇妙。《忆江南》是一首怀古之作,而另一首则是一首怀人之作,白居易借助对西北山川的咏叹,寄托和抒发了他深深的惜别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