偈一的含义
《偈一》是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所作,这首偈颂在禅宗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因为它标志着禅宗南北分宗的历史节点,以下是对《偈一》的详细解析:
1、作品背景:
《偈一》的创作背景与禅宗五祖弘忍选择法嗣有关,当时,弘忍让弟子们作偈以选拔继承人,首座弟子神秀所作的偈子未能完全令弘忍满意,而惠能则请人代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《偈一》。
2、作品原文:
菩提本无树,
明镜亦非台;
本来无一物,
何处惹尘埃?
3、注释译文:
菩提树:在古代印度叫毕婆罗树,又名七叶树,是一种极普通的树木。
明镜:明亮的镜子。
作品译文: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,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,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,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。
4、创作典故:
据说,五祖弘忍退位时,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子弟做自己的继承人,他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一起,让他们将自己多年悟禅的结果写成偈子呈上来,神秀的偈子虽然得到一片叫好声,但惠能认为其未能真正悟道,惠能在众人一致要求下说出了自己的偈语——《偈一》,众人感觉更好,便将神秀的偈子擦掉,换上惠能的,第二天,弘忍看到了这首偈语,连连点头,并秘密给惠能讲解《金刚经》,传木棉袈裟,令他急速逃回广东原籍。
5、作品鉴赏:
从禅宗“空、无”的观点来看,惠能的《偈一》比神秀的见解高出许多,神秀仍然停留在内,而惠能则早已走出了自我,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,山川草木,河流花林,皆有佛性,菩提不菩提,明镜不明镜,不在于树,不在于台,而在于自身有没有一颗菩提或明镜之心,若菩提明镜之心在,岂不树树皆菩提、台台皆明镜!若无菩提和明镜之心,无论坐于何种树下,何种台前,也是徒劳的,守住心灵比什么都重要。
6、作者简介:
惠能(638—713),俗姓卢,世居范阳(今河北涿州),三岁丧父,家境贫寒,长大后以卖柴养母度日,一次偶然听人谈论佛经,心有所感,遂投智远禅师处求学问佛,后至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世祖弘忍为师,被选为法嗣,弘忍圆寂后,惠能回到岭南隐居十六年,直到受印宗法师等人拥戴,才公开活动,他是禅宗六世祖,史称南宗创始人。
《偈一》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,而且在佛教禅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,它体现了禅宗“空、无”的思想精髓,展示了惠能作为一代高僧的智慧和悟性。